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思想深刻、視野寬廣,從古今中外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史中揭示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特殊規律,在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的結合中指明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根本要求、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了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綱領性文獻。
在世界和我國發展的寬廣歷史視野中揭示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自然運動有規律可循,人類社會發展同樣必須遵循規律,表現為由無數個偶然事件構成的必然趨勢。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隱藏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當中。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回顧了世界和我國發展的歷史,從中揭示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科學指引。
第一,深刻揭示了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同等重要的地位及其緊密的內在聯系,闡明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是人類社會重大躍進、人類文明重大發展的前提。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及其緊密的內在聯系。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界的現象及其規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現象及其規律,二者在本質上都是科學。自然科學通過理論進步和技術發明來掌握和支配自然力,代表自然科學發展水平的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直接力量。哲學社會科學則提供關于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對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等提供世界觀、方法論指引,為社會正常運行提供理論和社會思想支撐。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交融互促、互為支撐。從現代科學理論發展趨勢看,其呈現出學科分化細化和學科交叉融合相并行的趨勢,越是科學發展的高級階段,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越是水乳交融。從實踐中看,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必須通過人們的社會結合和社會交往、通過勞動的有序組織和管理、通過市場的轉化和交換來實現,而這些領域必須依賴于哲學社會科學作用的有效發揮。因此,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二者同等重要。當然,由于研究對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哲學社會科學有著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獨特優勢,特別是在社會發展方向指引、社會發展道路選擇、社會制度模式變遷、社會行為規范、社會心理疏導等方面起著巨大的能動作用,以至于“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
第二,深刻揭示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狀況與其研究者堅持什么樣的世界觀、方法論緊密相關,闡明了世界觀、方法論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關鍵作用。習近平同志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狀況與其研究者堅持什么樣的世界觀、方法論緊密相關。人們必須有了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才能更好觀察和解釋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種現象,揭示蘊含在其中的規律。”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受世界觀影響而形成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也就是人們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世界觀與方法論聯系在一起,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性質和發展面貌。有什么樣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就有什么樣的哲學社會科學。在馬克思主義者眼中,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堅持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堅持真理、注重實踐,能夠深刻揭示出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向著正確的社會進步方向、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而積極“改變世界”。而非馬克思主義者秉持的是唯心主義或形而上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要么要求人們在行動中遵從某種宗教教義或神靈啟示;要么認為人們可以不顧客觀現實按照自我的感覺經驗、愿望、主觀意志等行事,主張是精英人物而不是人民創造歷史;要么孤立地、靜止地、呆板地考察事物,得出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看法。堅持不正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哲學社會科學,顯然難以找出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正確規律,難以正確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也不可能堅持理論研究為人民服務的正確立場。20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各種學說粉墨登場,卻都沒能夠有效緩和社會矛盾、修補制度弊端,經濟金融危機依然反復發生,便充分說明了缺乏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引,無論一個理論看起來多么完備,在現實面前都會蒼白無力。
第三,深刻揭示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找到了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正確路徑。習近平同志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的發展規律。哲學社會科學不是孤立于社會之外而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一種上層建筑,屬于社會思想意識范疇,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社會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這種連續性和繼承性不僅表現為一種社會形態的產生、發展和成熟過程,也表現為前一種社會形態能夠積累出后一種社會形態的產生所必要的社會物質和精神條件。因此,扎根于社會土壤中的哲學社會科學也必然表現出其連續性和繼承性。任何一種理論都是在揚棄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創造,在吸收借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新理論、新見解、新觀點、新方法,從而不斷豐富人類知識寶庫的。既然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那么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也必然要采用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這一有效路徑。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融通并不是簡單地拿來。一方面,不存在可以簡單移植、套用到任何地域任何歷史文化中的通用理論,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必須在有分析有鑒別的批判基礎上借鑒,在本土化的基礎上吸收。另一方面,沒有民族的特點和民族的獨特貢獻,就難以立足于世界哲學社會科學之林,因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強調民族性,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第四,深刻揭示了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找到了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的生長點。習近平同志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的規律和理論的生長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隱藏在自然界和社會運行之中,需要人們不斷地探索和發掘。這一探索和發掘的過程,就是理論創新的過程。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條規律是創新,提出一種學說是創新,闡明一個道理是創新,創造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是創新。正是通過不斷創新,哲學社會科學才具有了推動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一種理論學說也才能具有跨越時空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同時,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通過不斷解決問題發展自身的過程。在社會發展中,矛盾普遍存在,矛盾背后是規律在發生作用;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是發現規律的突破口。因而,理論創新總是從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價值所在,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生長點。當然,受到時代條件和研究者視野的局限,各種理論對規律探索的程度是不同的,在各種理論的比較、競爭中,在人類對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中,一些理論隨著時代發展而被拋棄,一些理論被新的理論所替代。只有那些隨著時代發展和實踐要求而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理論,才因其能夠不斷解決理論自身內部的問題、始終正確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而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